×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司馬家陰養三千死士,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為啥從來沒人發現過?

何佳成 2023/02/24

司馬家陰養三千死士的整個過程,這事在正史上其實是沒有任何記載的,正史上僅僅只是記載了這個結果而已。

所以,對于當時司馬家到底是怎麼樣養的這三千人,我們只能通過當時的相關史料,進行合理的推測。

按照后世史學家們的推測,最大的可能,是當時這些死士當中,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從始至終,知道他們存在的,其實就只有司馬懿和司馬師這爺倆而已。這三千死士,也不是像所謂的職業軍隊那樣訓練,更類似于後來的黑社會小弟,后者漕幫的‘兄弟’。打架斗毆沒問題,但是讓他們拼命,其實不太可能。

而在司馬家父子的操作下,這幫人之前做的工作,可能基本上就是一些普通的職業,比如農夫、商鋪伙計、碼頭勞工之類。直到司馬家準備發動政變之前,他們才被召集起來,知道了他們的使命。

有關司馬家‘陰養三千死士’的正史記載,其實是出自于《晉書》當中。相關記載的原話,其實是這樣的: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簡單來說,就是司馬懿想要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前,單獨和他家大兒子司馬師商量。在這場政變之前,司馬懿本人都已經緊張的睡不著覺。但是司馬師卻表現的非常坦然,而且政變開始之前,司馬師忽然就集結了三千死士。而這三千死士,也成了接下來司馬家發動政變的底氣。

在正史上,肯定不會去記載司馬師養死士的過程。這還真不是寫歷史的人偷懶,而是因為他們也不知道真相。

首先,司馬師做這件事的時候,肯定不可能告訴其他人。從史書記載來看,在政變發生之前,整個司馬家內部,連司馬懿都不知道司馬師到底養了多少人。至于司馬昭,更是連這件事都不知道。

其次,《晉書》這本正史,其實是成書于唐朝貞觀年間。下令修這段歷史的人,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而領頭負責寫這本書的人,就是貞觀年間的那位名相房玄齡。

司馬家的歷史,之所以會在唐朝被寫出來,這事也是司馬家自己的問題。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歷來都有‘隔代修史’的傳統。也就是說,有資格寫西晉歷史的,只能是西晉之后的下一個朝代。但是大家都知道,因為司馬家的一通亂搞,西晉之后,緊接著就是東晉十六國,以及更加混亂的南北朝。

在那段長達幾百年的混戰當中,那幾個割據政權,真的沒能力去寫西晉的歷史。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大規模修史書,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南北朝時期的那幾個割據政權,真沒這個能力。

而南北朝時代結束之后,接下來的隋朝,又是一個短命王朝。隋朝倒是有重修晉書的計劃,但是這個計劃還沒開始,隋朝就玩完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修西晉正史這個事,一直拖到李世民在位的時候,才算是真正搞定。而且,不光是西晉的正史。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真正的‘二十四史’當中,其實有八本正史,從西晉一直到隋朝,都是唐朝貞觀年間修的。

而從高平陵政變發生,到李世民和房玄齡生活的這個時代,差了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四百年的時間差距,大概就好像我們今天看明朝末年是一樣的。

房玄齡寫這段歷史的時候,他肯定找不著參與這件事的人。就連這幫人的十幾代孫,這時候可能都已經去世了。這樣一來,房玄齡寫這段歷史的時候,只能參照一些官方流傳的史料,不可能有任何人證或者可靠的民間史料來源。

所以,就連寫這段正史的人,其實也不知道當時的司馬家,到底是怎麼養出來這三千死士的。至于說所謂的‘陰養’二字,估計也是他們看之前史料留下來的記載。

因為正史上沒有任何有關這個過程的記載,所以這樣一來,我們就只能通過相關記載,來進行一些簡單推論。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司馬家在養這三千人的時候,絕對不是說把這三千人集中到一起,找個莊園讓他們集中訓練。要是當時司馬家敢這麼做,那史書上就不會記載為‘陰養死士’,而是會記載他們家‘豢養私兵’。

而且,以當時的局面來看,如果司馬家真敢這麼做,那曹爽絕對不可能不知道。而一旦曹爽知道這個事,絕對會在第一時間捅出來,然后拿這件事徹底把司馬家趕盡殺絕。

豢養私兵,這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絕對的大罪!

而從正史記載來看,當時司馬家養這三千人,也確實不是集中起來管理,而是‘散在人間’。這其實就比較好理解了,以司馬家的能力,在京城周圍提供三千個工作崗位,這事還是比較容易的。洛陽城內的店鋪伙計,城外種地的農夫,或者洛陽城內的一些雜役……

以司馬家當時的地位來說,想給三千個人找工作。然后在這個過程當中,對這些人施以恩惠,讓這些人認司馬家的招牌。有事的時候,能把這些人招來,那還是比較容易的。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這些三千人里面,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司馬家幫他們的真實目的。如果他們真知道司馬家幫他們,是為了以后讓他們拼命,去幫著司馬家造反。那估計接下來,這里面肯定會有人去官府舉報。

出于安全考慮,司馬家也不可能把計劃透露給這些人。從司馬家的角度來說,只要這幫人在關鍵的時候,能被召集過來,然后他們敢殺人,這就夠了!

找三千個工作,這事比較好理解。那接下來,就是挑選死士了。司馬家當時選人,顯然也不可能什麼人都招。考慮到司馬家之前的履歷,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招那些退伍老兵。

要知道,在司馬懿和曹爽開始斗法之前,司馬懿曾經做過很多年的魏國軍事主官。而且,還曾經親自帶兵,在前線和諸葛亮對峙。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家自然有能力去籠絡那些軍中士兵。而那些司馬懿麾下的士兵,他們也認司馬家的這塊招牌。

而按照當時的社會管理制度,一般士兵退伍之后,國家其實就不再管任何事情了。老兵們退休之后,如何謀生,去哪里生活,這些事情,國家一概都不管。所以,這就給了司馬家機會。很多老兵退伍之后,司馬家完全可以友情介紹工作,不知不覺之間,把他們聚集到洛陽周圍,同時還能讓他們欠司馬家的人情。關鍵的時候,司馬家召喚他們,他們也會來。

有可能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家找這些死士過來的時候,給他們的理由,根本就不是來政變或者來打架,可能就是說讓他們來給司馬家幫忙干活,做點府上的雜務。對于這種事情,這些人肯定不會拒絕。而等他們來了之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這個時候,他們想走已經走不了了。

只要他們趕走,司馬家絕對會第一時間干掉他們。而且,就算他們跑得掉,事后追究起來,只要他們去了司馬家,一定也洗不干凈自己,還是死路一條。這就是一個陽謀,以當時司馬家的布局,只要讓他們來到司馬家這邊,接下來就已經由不得這些死士了。

至于說這幫人被招來之后,能不能幫司馬家打仗,這事其實反倒不用太擔心。且不說這三千死士里面,有多少個人是退伍老兵,真的上過戰場。就算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的農夫,只要把他們找來,讓他們一擁而上,這事其實就已經成了一半了!

這事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因為現代的職業士兵,確實和普通人差距很大。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在亂世,男人拿起武器就是士兵,這事其實很正常。而在政變方面,類似的情況其實也不是沒發生過。

比如說,距離高平陵之變四百多年之后的唐朝,大概在武則天去世幾年之后,唐朝就發生了這樣一場奇葩的政變。武則天去世之后,先是她的三兒子即位。然后武則天還有一個四兒子,這個四兒子還有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

而那個老三去世之后,老三的媳婦韋氏,曾經一度把持大權。而且在老三去世之后,韋氏把京城內所有的關鍵職務,包括禁軍高層的幾個官職,都給了自己的娘家,基本上已經控制了整個京城。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老四的兒子李隆基,忽然就聯系了自己的幾個朋友,湊了兩三千人,直接就開始進攻皇宮。這李隆基那幾個朋友當中,只有一個是正經在禁軍內部任職的,當時麾下大概管著一千人左右,負責打開皇宮大門,然后作為政變主力。而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臨時召集來的。

更離譜的是,這里面大概有一兩百人,就是京城內一個叫鐘紹京的普通官員家里的家丁。這幫人當中,有廚子、花匠、看大門的管事……而這幫人跑去皇宮發動政變的時候,甚至手里連武器都不全。有的人手里,拿的甚至是鋤頭或者菜刀之類的東西。

但就是這麼一群人,後來卻偏偏政變成功了。這場政變,就是歷史上的唐隆政變。後來,李隆基也正是憑著這個政變,干掉了自己的三大娘,把自己老爹扶上皇位,然后自己又做了皇帝。

所以,政變這種事情,和真正的戰場廝殺,其實是不一樣的。兵力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是最關鍵的。而且,如果這三千死士在城內戰斗的時候,遇到了太大的折損,這幫人自己也會崩潰。估計死個幾百人,這幫人就會徹底崩潰,然后開始四散逃竄。

但問題是,當時在洛陽城內,以司馬懿的身份,根本就沒人能組織軍隊,及時鎮壓這些死士,這才給了他們機會。另外,司馬家的司馬師,之前做過中護軍,也就是守衛皇宮的將軍。這就導致皇宮守軍這邊,很多人都會聽司馬師的命令,不會有太強的抵抗。

這樣一來,靠著這三千死士,司馬家自然可以成功政變,而且不會遇到太大的折損。

最后,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司馬家養這三千死士,到底需要花多少錢。

這事必須得多解釋一下,因為經濟基礎,從來都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如果沒有錢,司馬家是絕對搞不定這三千死士的。但問題就在于,就算司馬家再有錢,他們也不可能直接養這三千人好幾年的時間!

養三千人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拿現代的經濟環境舉個例子:假如司馬家生活在現代,想要養三千死士。一個死士,一年就算發十萬的工資,三千死士,每年光是工資就需要三個億。而司馬家準備這個計劃,至少用了五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司馬家真的完全養著這三千人,光是工資就需要十五個億!

如此大規模的資金流動,現代肯定會讓其他人注意到,在當時其實也是一樣的。司馬家雖然有點錢,也有點家產,但是肯定沒達到能白養三千人的地步。不過,因為當時司馬懿官職比較高,有一項特殊待遇,那就是嫁娶喪葬取給于官。

也就是說,司馬家的大型開銷,國家可以直接給報銷。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家也可以用國家的錢,去給自己辦事,去給那些死士好處。

所以,史學家們猜測,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司馬家對死士的‘養’,可能并不是真的完全負責他們的生活和開銷,而是單純給他們找了份工作,但這份工作背后的老闆,其實還是司馬家。所以這些人平時自己可以賺錢,根本不需要司馬家掏錢。只不過他們落腳的初始資金,是司馬家給的,所以他們欠了司馬家人情。

這樣一來,後來司馬家有事,讓他們過去幫忙,他們自然要去。但是等到了司馬家之后,他們發現自己要幫的忙,原來是政變。這時候有人想走,但是已經走不了了。

而接下來,到了進行政變的時候,因為司馬家籌劃已久,洛陽城內的抵抗也不強烈。這三千死士,基本上也沒遇到什麼抵抗,更多有點類似于湊數的嫌疑。這種情況下,司馬家在政變前許諾給予高官厚祿,政變的時候又不是特別危險,這幫人自然就是司馬家的‘死士’了。

說到底,這些死士在政變之前,其實并不知道自己的任務,更不知道政變的事情。如果要養三千個‘荊軻’那樣的死士,那估計最后把司馬懿腎賣了,他家也養不起。但是如果只是找三千個欠了司馬家人情,可以為司馬家出去打個架的人,這事以當時司馬家的地位和財力來說,還是做得到的。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