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俄國數學天才:稱平行線能相交,遭嘲諷郁郁而終,12年后被認可

遠在天編 2023/03/04

公元前三百年,一個在幾何學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出現了——這便是歐里幾德的《幾何原本》的問世。書中提到了五條公式,他們就像歐式幾何的脊梁骨,撐起了整個幾何學。

科學家想盡辦法去證明他們,而尤其矚目便是其中 第五條公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平行公式。當科學家想要以其他已知公理來證明它時,卻發現總無法逃脫循環論證的「怪圈」,由此,數學領域掀起來長達兩千多年的「平行線」爭論。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十九世紀終于出現了轉機,一位來自俄國的科學家羅巴切夫斯基為了避免陷進「循環論證」的泥沼,采用了與眾不同的證明——反證法去探索「平行線可以相交」背后的奧秘。

然而,正是這個最終顛覆認知的證明把他推向了風口浪尖。縱觀當時的數學界,似乎天平從未向他傾倒,「數學王子」高斯也沒有站出來支持他,守舊的學院派只會給予他刁難與責罵。直到這位俄國數學家辭世時,這個新的幾何體系也沒有被數學界認同。

然而,歷史總是公允的,時間會慢慢拂去掩蓋真相的流沙。科學知識不斷發展的十多年后,非歐幾何終于被證實,從而與歐式幾何平起平坐。甚至為愛因斯坦提供了證明相對論的嚴謹工具,讓物理界的金字塔得以注入了新的力量。讓人不禁嘆息的是,這位俄國的先鋒卻無緣自己人世間的「沉冤昭雪」。

先驅之士在艱難歲月中砥礪前行

1826年的喀山大學物理數學會議上,尼古拉斯•伊萬諾維奇•羅巴切夫斯基向世界第一次宣讀了關于非歐幾何的論文。

可是論文中存在大量與當時權威背道而馳的觀點,在不少人看來,這個青年數學家只是想用「離經叛道」的觀點來嘩眾取寵罷了。

羅巴切夫斯基在證明歐式幾何的不斷挫敗中,無意間打開了非歐幾何新世界的大門,他滿心歡喜地邀請眾人一同邁入,卻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冷漠與嘲諷。

學術委員會成立三人小組來批判否定他的論文,讓他名譽掃地。即使這樣,舉步維艱的羅巴切夫斯基繼續為自己的新理論添磚加瓦,當他再一次將論文呈遞到當時非常杰出的數學家安斯特羅格拉茨基院士,得到的卻是公開的冷嘲熱諷:「 如果這位作者旨在寫一部誰也看不懂的作品,看來,他的目的達到了。」

可是真正的先驅者是不會屈于命運的刁難,只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堅定自己的信念,即時消耗掉自己最后一份光熱,也要試圖喚醒世人去走到新世界的門口往里瞧一眼。

羅巴切夫斯基多次希望發表反駁的文章,可是得來的卻是諸多當時學院派以及數學家「權威」如潮水般的發難。這位數學天才與世長辭后,依舊沒看到世人眼里他真正想看到的回應,念念不忘也可能不會有回響。

也許那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數學王子」高斯研讀羅巴切夫斯基的論文后,只敢在私底下承認他是「俄國最卓越的數學家之一」,嚴禁身邊的人向外界泄露高斯自己對于非歐幾何的贊同。高尚的科學知識終究還是屈服于那個「吞噬先驅人才」的守舊頑固的社會,除了不甘憤怒,陪伴羅巴切夫斯基只有艱難歲月里徹夜的寒風。

后印象派先驅畫家梵高一生窮困潦倒,「掏心掏肺」地不斷向世人「宣泄」強烈的情感:「我要用色彩說話,說我要說的話!」 然而,在他生前唯一賣出的畫作卻是弟弟托人買的,似乎世界以冷漠回報了文森特•梵高心中最真摯的太陽。計算機科學締造者艾倫•圖靈在戰爭中流盡鮮血,卻在和平中寸步難行。

他慷慨地向人間留下智慧——通過破解鏈式密碼讓二戰提前結束,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性命,可是人們腐舊的思想最終給他遞上了含有氰化物的毒蘋果。

羅巴切夫斯基是個勇士,是個孤軍奮戰時代的先驅者,可惜在艱難的歲月里,翻涌的大海上他掌舵的帆船沒有吹來順境之風。

時間總能淘洗去真金表面的流沙

他們跑的太快了,時代在背后氣喘吁吁。

1856年, 不甘憤怒的羅巴切夫斯基先后被撤去職位,離開人世。1868年,學術界終于承認了非歐幾何的正確性和意義非凡。

十二年之久,意大利數學家貝特納米和「數學王子」高斯終于向外界宣布非歐幾何的可實現性,為整個時代對他不停的為難畫上了句號。他的學術觀點是正確的,因此還有好事者為羅巴切夫斯基取了一個稱呼「幾何哥白尼」。

時代沒有跟上先驅者腳步,而這個時代的人們對于羅巴切夫斯基的「千錘萬鑿」始終刻深深地在了他的心上。時間淘去了真金表面的流沙,當真金浮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它非歐幾何學的偉大又是那麼的耀眼。

很多后世文章的都會對于這一歷史態度的轉折發表評論, 感嘆沉冤昭雪,感謝世事還他一個公道。可是如果我們站在歷史的轉彎處,望見當初在時代風雨中孤軍奮戰的羅巴切夫斯基,心中會不禁發問,他真正在乎世人的眼光嗎?不,世人的冷嘲熱諷終究只是過眼云煙,真正的金子只是希望把價值給予世人。

可能真正讓羅巴切夫斯基瞑目不是名譽掃地后的沉冤昭雪,而是數學領域的學科樹上的幾何學科多了一根茁壯的分支——非歐幾何學。

正如2013年,伊麗莎白二世在圖靈去世多年后為其赦免罪名,在很多人看來,艾倫•圖靈并不需要誰的赦免,也沒有誰有資格赦免他,因為他從來都是在做一顆為世界發光的金子,何罪之有?我們這個時代的后人只有好好利用他留下的寶貴學術知識,精神力量,才能讓世界因他的存在充滿光芒。

科學的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完善

科學一直就是在不斷試探與糾錯中發展的,伽利略推翻亞里士多德,原子模型幾經變化才得以不斷完善,光的波粒之爭依舊令人津津樂道。沒有誰對誰錯,思想的碰撞終究會產生更多的奇異的火花。

而我們作為其中一員時,堅守自己的立場固然不錯,但是科學終究是不斷發展的,我們還要去接受新的思想。因為陳舊的思想就像逐漸凝固的液體,他似乎漸漸無法適應科學技術不斷變換的容器,這個容器就是真相。我們只有不斷發展充實人類的科學知識,才能慢慢接近它原本的模樣。

羅巴切夫斯基站在巨人——歐里幾德的肩膀上看到了遼闊的世界。有趣的是他,他似乎漸漸發現這位巨人也是并不完善的,于是他接過來巨人的衣缽,試圖讓他擁有更高的肩膀以供世人遠眺。

如今,當我們欣賞到了巨人偉岸的身軀,終于如愿以償站在他的肩膀上的時候,看到了大千世界紛繁的知識,也看到了無數先驅的前仆后繼。

一名科學工作者,特別是聲望較高的學術專家,正確識別出那些已經成熟的或具有明顯現實意義的科學成果并不難,難的是及時識別出那些尚未成熟或現實意義尚未顯露出來的科學成果。然而請讓我們用開放又不失嚴謹的態度去看待這些科學成果,也許人類在科學技術發展又一次偉大的進步就在此時此刻。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