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古代窗紙真的一捅就破嗎?碰上下雨豈不完蛋?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漫酱~ 2022/12/28

古代的窗戶紙真的一捅就破嗎?民間有句老話叫「女追男隔層紗」,也就是說女子追男子就像隔著一層窗戶紙,只要稍微表明心意 男子就會答應。那麼古代的窗戶紙真的有這麼脆弱嗎?碰到刮風下雨該怎麼辦?古人就那麼不在乎自己的隱私和安全嗎?

很久以前古人住的房子是沒有窗戶的,基本上就是黑乎乎的一片。所以后來古人就想辦法,在墻上開了「窗」。有了窗,就必須得東西遮擋,以免刮風下雨,或者野狗野貓等小動物跑進屋子。

所以最開始古人便就地取材,用一些比較大的葉子來遮擋窗戶,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時間久了葉子會干枯沒法使用,換來換去又太麻煩。所以后來古人就用獸皮,也就是把動物的皮曬干后,拉伸再貼在窗戶上,效果也還不錯。但時間久了會發臭,以及對一些人家來說簡直太奢侈了。

所以古人還用了瓦片、木板等能遮擋的物品,但還有一些窮苦人家,他們的窗戶幾乎是全年都敞開的,除了冬天實在受不了的時候,會用樹枝等物品遮住避避寒,因為他們連養活自己都難,就更沒有什麼時間去打理窗戶了。

上述的這些遮窗的方式都缺少美觀性,直到漢朝有人開始用綢布來遮擋窗戶,但用來遮風擋雨的效果太差了,而普通老百姓還是一直用的木板和麻布。

直到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紙,但那個時候紙還未得到大力推廣,直到南北朝時期造紙術的大力發展,才漸漸有人開始用紙糊窗,但直到唐朝,人們才開始大規模的選擇用紙糊窗,那麼用紙糊窗真的就比上面的方式都要好嗎?

最開始人們用的紙的確像影視劇中那樣,一捅就破,哪怕是用好幾張紙疊在一起,也是用手指稍微一戳就能戳出個破洞來。但后來人們經過改善,發明了質量更高的紙,那便是用于特殊工藝所制作的韌皮紙。

人們將韌皮紙放進桐油浸泡后,再晾干裱在木制窗框上面,這樣一來不僅采光性很好,也能抵擋住刮風下雨以及太陽的暴曬,與此相應的還有古代的紙傘,雖然看起來很脆弱,好像一折就斷了,但它同樣是用桐油浸泡過的紙,這種油紙防水性和耐用性都很強。我們過于低估古人的智慧了。

可以說這種油紙用刀劃破都難,更何況是用手戳破呢?怕是把手戳破這紙窗也未必能破。所以古代用這種油紙糊窗戶,不僅價格便宜人人用得起,最主要還是這種油紙既能透光,又能抵擋住刮風下雨以及太陽的暴曬。

除此之外,一些富貴人家,還會再加上一道竹制的簾子,既透氣又能增強隱私的保護,這也跟我們現代的紗窗 窗簾差不多,而古人用紙窗的好處,除了價格低廉能遮風擋雨外 ,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

一便是它的保溫性不錯,當有太陽照射進來的時候,紙張還會吸收部分熱量讓屋子變暖,二便是文人墨客們最喜歡的一點,比起現代較為堅固的玻璃,紙窗會更有美觀性,每當過年時老百姓們就會換上新窗紙,貼上各種新奇的窗花,使得到處都充滿喜慶的氣氛,這便是紙窗的諸多好處。但紙窗同樣還有著很多弊端,所以后來才漸漸被淘汰了。

第一便是它的隔音效果太差了,雖然前面說到它能遮擋風雨,但在隔音這一點上,可以說是效果極差,也許晚上說悄悄話 或者私房話,都會一不小心就被隔壁給聽到了,這樣一來隱私就得不到有效保護。

二便是透光性不夠好,宋朝后明瓦的出現,讓許多條件比較好的人家,開始用明瓦代替窗紙,明瓦是一種半透明裝飾材料,曾是玻璃的代用品,由一種傳統的手工藝產品,用蚌殼或「哈蠣殼」等貝類,打磨成豆腐干大小、四角略帶圓的方形薄片,然后鑲嵌于木格的窗戶,這樣既能保證透光,又能保溫擋雨,再后來隨著玻璃的廣泛使用,傳統的紙窗就逐漸被時代給拋棄了。

古代的紙窗雖然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再使用,但卻體現了我們老祖宗的智慧。

并且影視劇中那些戳破窗戶紙偷窺的行為,在古代其實大機率不會發生。第一便是古代沒有電,古人早早就睡覺了,這時候戳破窗戶紙也是黑乎乎的一片,能看到啥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去犯傻。

第二便是在古代偷窺是個十分嚴重的行為,如果被人發現去衙門報官了,那肯定免不了受罰。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