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古代的「輕功」那麼厲害,為何會失傳?有的要求現代人很難做到

遠在天編 2023/03/14

相信大家都讀過武俠小說,不管是金庸還是古龍的作品,筆下的人物無不一身絕世神功,仗劍走天涯,一身俠氣,憑借著功夫懲惡揚善,維護正義,堅守公道。

不少人憧憬過這樣的生活,只需輕輕一點腳,就能飛出十里開外,稍微一側身,就能靈巧地躲過敵人的殺招,彈指間就能將敵人打得跪地求饒。

其實武俠小說里主人公的絕世神功,就是以中國古代的武術為依據改編的,上天入地雖有些夸張,但有些功夫卻是真實存在的。

例如輕功水上漂,泉州少林寺武僧釋理亮就曾展示過, 釋理亮能夠5秒在水上飛出十幾米遠。

既然古代的「輕功」那麼厲害,為什麼到現在卻沒能流傳下來呢?

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武術說起。

武術雖沒有文學作品中那麼夸張,但也的確不容小覷, 認真修行武術的人的確能夠做到「身輕如燕」「步履如飛」的地步,那麼他們為什麼要修煉武術呢?

古代的生活不像現代,大家都只是個普通百姓,生活比較窮苦,甚至溫飽也不能保證,古代的升官發財之路基本只有一條,那就是讀書并且考中科舉。

但全國上下幾千萬人,爭取那幾百個名額,可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況且,以前的科舉制度黑幕很多,靠著關系當官二代的數不勝數。

少時讀書我們或許不能理解范進中舉后瘋癲的行為,現在想來,背后都是一把辛酸淚。

許多人窮其一生都無法考中科舉,滿腹無用的經綸學問, 既然做官走不通,就只能另謀財路。

有道之財拿不到,就只能去搶,沒錯,也就是當強盜,既然要當強盜,自然需要一身本事,用于防身和搶劫,那既然有人搶劫,自然也有人守衛,鏢師和武館也就應運而生。

這些鏢師或武夫需要從小就開始練習,在一二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才能練就一身功夫。

據記載, 南梁的名將羊侃就能攀巖走壁,一跳四丈高,還能在空中自如行動。

其實輕功最早由寺廟的僧人練習,僧人因平時砍柴挑水上下山,對腳力的要求十分高,久而久之十分懂得如何借力,使用巧勁走的又快又穩,在旁人眼里也就健步如飛。

但再怎麼吹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都擺脫不了萬有引力的規律,輕功的科學原理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有大師已經為我們給出了答案。

2015年,泉州少林寺的高僧釋理亮曾在眾人面前表演過輕功水上漂, 他在極短的時間內,在水上飛了125米,又一次打破了之前120米的記錄。

釋理亮并非神人,這是他常年苦練的結果。

大師曾經解釋過,要能夠在水上「飛」起來, 必須要借助水上漂浮物的浮力。

釋理亮用的是三合板, 以12塊1.2米長的三合板連接成為一條暗橋,鋪在水下,當身子飛過時,以極快的速度,用腳輕輕踮著三合板,因速度夠快,身子并不會將重量聚集在三合板上,也就不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入水中。

在飛的過程中,也必須保證呼吸均勻,身體的肌肉控制嫻熟,以腳尖而非腳掌著地。

在腳尖落在三合板上的一瞬間, 以三合板的浮力抵消身體重量,并且借力躍起

在連續不斷的借力躍起中,由于身子輕,速度快,在旁觀者看來也就像是在飛,這便是神功的由來。

據說,這種功夫是從佛經中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中獲得的啟發。

其實釋理亮先后嘗試過不少種材料,最后發現三合板是最為合適的。

原來神功的背后,也有著科學原理的支撐,更需要根據材質的重量,彈力,密度等來選擇合適的材料,做成合適的長度寬度和厚度,制作暗橋。

揭開了水上神功的神秘面紗,你是否也嗅到了一絲現代科技的味道?

不過,即使知道了水上漂的原理,真正練習起來還是十分困難。

先說說如何讓身體變輕。

大家都知道,人的身體素質是訓練而成,根據我們生存環境所需要的肌肉強度來生長,才是正常的狀態。

但練武之人卻不同, 想要輕盈,就要先消化重量,練武從娃娃抓起,在四五歲時便開始練基本功,然后十幾年、二十幾年如一日地負重訓練。

試想,在嚴寒酷暑,春去秋來,夜以繼日地背負著二十幾斤的重量,在崎嶇的山路上奔跑。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大雪漫天,都絕不能中斷,那需要何等的意志力!

古人云: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肌肉在長期的訓練當中,已經被迫改變了原有的生長模式,而是習慣了長期負重。并且能夠爆發出相應的力量去支撐,一旦有一天不需要再負重,就像突然減掉了二十斤肉一樣,身體怎麼會不輕盈呢?

但一旦需要用到力量,又能夠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除此之外,練武之人還要練習梅花樁,綁沙袋等項目,將全身的肌肉都武裝成一副鎧甲。

而且,最難的一點在于, 練就這一身本領所需的時間非常之長。

不像現在的跆拳道或者柔道,很快就能見到成效,武術在前期是很難看見成果的,也就是說,即使努力練習了一兩年,卻還和沒有練習過一樣。

這重重阻礙, 不僅是對肉體的考驗,更是對心靈的考驗,一般人很難堅持。

現代社會,因義務教育的普及,孩子們根本沒有時間去練習武功,況且,武術的練習對小孩也毫不松懈,家長們也不舍得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吃這個苦頭。

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武術的實用性不高。

現代社會,人們只需要依靠學知識,好好讀書,就能入社會后找一份好工作,養活自己,而學習武術,以后并不好就業,而法治社會又不需要防身,那麼武術學來干嘛呢?

這或許是現代社會的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 卻也會令人惋惜中國傳統文化瑰寶的沒落。

到了現代,輕功雖鮮少有人去學,但各種輕功的變體卻越來越多。

例如跆拳道,柔道,劍術,跑酷……這些都是不同的功夫種類,也在跟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翻新和變化。

尤其是跑酷這項運動,最早其實起源于法國,後來也衍生出不少游戲,跑酷的人可以在鏡頭中記錄下自己任意穿梭在不同建筑之間的影像,十分驚險刺激。

這項運動大多是年輕人喜愛, 為了尋求內心的刺激,叛逆和冒險,又或是圓一個自己的武俠夢,通過靈巧的設計和鏡頭的剪接,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這份刺激。

博主以視訊圓夢,而觀者也隨著博主的鏡頭想象自己正在親身經歷,既迎合了大眾的需求,又能為博主帶來關注度,從而獲取利益,可謂兩全其美。

現代社會輕功的消失,其實很令人惋惜, 也讓人不禁想起許多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許多后繼無人的手藝。

例如中國武術,既體現了古代人民生活的艱辛,也發揚了例如太極等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現代人民雖不需要靠腳力翻山越嶺,卻也依舊需要那份堅定的意志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時代可以變,但精神不能變!


用戶評論